投资中医药股票的最硬逻辑

标签:
中药股票中国中国模式医改 |
分类: 政策@股市 |
题记:这是一篇我写于2009年5月的老文章,但是也不知道犯了什么忌,被限制成只能自己看了,但是其他的医改系列谈似乎还可以看。现在看来,经历了十几年,最高领导人亲自关心中医药的发展,也看到了一些院士融通中西,用系统思维来治病,中医药一定可以为中国和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模式”是需要载体的,中医药就是东方智慧的载体。重发如下,希望新浪博客能够审核通过。
医改系列谈之六
昨天下午,《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医疗体制改革千头万绪,在医改方案和实施细则正式出台后,首先出的是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是要以中国特色的方式来解决民众医疗保障的世界难题,这是我自医改征求意见稿出来后所表达的一贯主张,也是自认为比张五常之类的西化经济学者高明的地方。医改征求意见稿出台后,我认真研读了三遍以上,深感要达到所提出的医改目标,需要政府大量的金钱投入,考虑到中国13亿以上的人口,以及我们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达成这一目标可以说基本不可能。或者说,即使能够达到目标,其最佳的效果,也不过是美国现在的水平。而按照这种水平,显然还是不能满足老百姓的庞大的医疗需求的。
张五常提出的主要观点和他自由主义的标签一脉相承,即用引入市场化来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这样做当然能够解决一部分供给问题,但在中国更可能的后果或者还是象房地产一样,部分的市场化,最终将基本的保障价格同样拉得高高,最终绝大多数普通的中国人只能当房地产商和银行的奴隶!炒股的人都知道,要想把某一类股票价格炒高,必须先拉一个标杆,打开上升空间,任志强的为富人建房,起的就是这个作用,如果医疗机构私有化,而政府对基本的保障又没有到位,最终医疗问题会成为激发社会矛盾更为突出的问题。
因此,要比较圆满地解决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极度不均衡、收入水平普遍不高这种状况下的医疗保障问题,必须要另辟蹊径。
幸运的是,中国人传统的中医药学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途径。
去年11月以后,看了一下《黄帝内经》以及现在市场上一些对它的解读,很受启发。中医与西医从哲学的起点就完全不同,西医是治病,而中医是管理!
管理什么呢?管理自己的饮食起居,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在没有管理好的时候,就出现病痛,这时候就用针或用药,起辅助作用激发人正常的恢复机能发挥作用。因此,中医针对的是人,而不仅仅是病,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本身,而非药物!中医的攻击者常常讲,同样的药怎么有的人行,有的人不行,原因也就在于此。
对于同样的病,中医开的药或许也会不同,这成为攻击者的另外一个证据,似乎没有西方科学的反复可验证性和同一性。实则不然,现实世界绝对不是非1即0的简单逻辑,为何数学发展到后来讲概率、随机过程又到模糊数学,数学的确定性似乎一下子消失了,原因就在于,在人类思维的婴幼儿时期,需要对世界做理想化的简化处理,以解决核心的问题,但并非世界就是01逻辑。
中国人的智慧,就体现在系统性宏观性上面,前几年有一本流行的书《第五项修炼》,对西方人也许挺新奇,但是对普通中国人来说,大家天天如此。
我们还知道有熵增加定理,得了病要去治,要耗费的能量绝对要比不得病多得多,这也是中医的思想,重在防病。环境的保护需要政府去预防,所以有科学发展观,在既有环境下,每个个体可以通过普及养生知识预防一些疾病,这是中医的强项。只有按照这种思路去做,才会降低整个社会的医疗成本,而不是说更多的成本,只不过民众以增加税收的方式去承担。
另外,从就业的角度来讲,中医完全可以发展成新型的现代服务业,可以借鉴印度的瑜伽或是欧洲的SPA,这个产业,相对于某些地方性产业来讲,应该有更大的经济拉动作用。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在这方面有更多创新的可能!
相关链接:中医才治中国病(2025-08-04 00:06)
前一篇:A股成牛还需证监会再烧一把火
后一篇:A股转势需要抓住关键少数!